為什麼我在愛裡總是那麼焦慮?
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:
- 明明對方只是晚回訊息,就覺得自己被冷落、被遺棄?
- 一段感情裡,你總是那個付出最多、想太多、也受傷最深的人?
- 再怎麼努力,小劇場和不安全感還是揮之不去?
如果你在關係中總是「過度在意、過度付出、過度擔心」,那麼你很可能有焦慮型依附傾向。
焦慮型依附是什麼?
依附理論由心理學家約翰.鮑比(John Bowlby)提出,指出我們小時候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的關係型態,會深深影響我們長大後如何與親密對象互動。
焦慮型依附,通常來自一種「忽冷忽熱」的養育經驗:
小時候,你可能曾經得不到穩定的照顧,讓你學會——愛,是不確定的,所以必須努力爭取。
這樣的依附風格,會讓你在長大後的愛情關係中,不自覺地表現出以下五大特徵。
焦慮型依附的5大特徵
1. 害怕被拋下,需要大量肯定
你總是擔心對方會突然變心、離開、冷淡;
需要不斷地「被回應」、「被確認」才安心。
常見行為:
- 一天傳很多訊息確認關係
- 明明對方說「在忙」,內心還是充滿懷疑
- 對方沒說愛你,就感到不安
2. 容易過度解讀對方行為
只要對方臉色不對、語氣冷一點,你就會腦補出一整套分手劇情。
常見行為:
- 一句話沒回,就以為對方厭倦你
- 對方回話慢,就懷疑是不是另有新歡
- 翻遍社群帳號,找蛛絲馬跡證明「他變了」
3. 愛得用力,卻常常覺得孤單
你很會付出、照顧、傾聽,但心裡卻常常感到「我才是那個比較需要他的那個人」。
常見行為:
- 一開始投入極深,無條件照顧對方
- 無法接受「付出不對等」,但又不敢開口表達
- 慢慢累積委屈與怨懟,最後情緒爆炸
4. 討好取代真實,難以設立界線
你很怕衝突,所以常常壓抑自己的需求,只為了換來對方的留在。
常見行為:
- 不敢表達不滿,怕對方「覺得你太麻煩」
- 在關係中很少說「不要」,即使不願意也勉強配合
- 越壓抑,情緒越崩潰,最後變成「情緒勒索」
5. 無法一個人,總渴望有人陪著
你不習慣獨處,寧願在一段不健康的關係中委屈,也不想要面對孤單。
常見行為:
- 感情空窗期很短,馬上找下一個人填補寂寞
- 分手後反覆糾纏,只為了一句肯定或留戀
- 害怕沒有人愛,就代表「我不值得被愛」
焦慮不是錯,而是你渴望愛的方式
你不是不成熟、也不是太黏人,
你只是曾在愛裡受過傷,現在正努力尋找一個不會再痛的方式。
焦慮型依附不是病,而是一種可以被理解、被修復、被轉化的情感模式。
你可以從自我覺察開始,學會:
- 理解情緒背後的需求
- 建立自我安撫與界線的能力
- 創造安全感,而不是索取安全感
最重要的是:你值得被好好愛,也值得學會溫柔地愛自己。